从《史记》的记载中,我们可以概括周公一生的功绩:
一、帮助武王推翻暴虐的商纣,建立周朝。
二、平定“三监之乱”。
三、“三监之乱”平定后,重新分封诸侯,稳定国家局势。
四、营建新都洛邑,实现武王以国土中心为首都的想法(洛邑在周公过世后才落成)。
五、制礼作乐,改善国家的体制法度。
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“良相佐国”的典范。
然而以周公的贤能,也同样遭到他人的猜忌,甚至是来自君主的不信任。对于这种猜忌,周公的响应是“忠”—忠于国,忠于君,更忠于自己。
但周公的“忠”并不是“愚忠”,因为他懂的跟太公望、召公等人共谋国事,也懂得在成王怀疑时及时退让,前往楚国。
只要目标正确,行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,又能取得共事者的信任,那就放手去做你应该做的事,不必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。
周成王元年(约公元前1063年),太子诵即位。成王年龄很小,便由曾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暂时主持朝政。管叔、蔡叔怀疑周公篡夺王位,就四处在民众中传播周公旦要篡夺王室的消息,武庚也组织力量复国,与管、蔡联合叛周,纠集徐、奄、薄姑和熊、盈等方国部落作乱。
周公奉成王命进行征伐,经过3年战争,最终把叛乱平定。武庚和管叔被杀,蔡叔被流放。为了消除殷商残余叛周的陷患,周朝首先命令诸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,这就是周朝的东都洛邑(成周)。东都修成,成王便把曾经反对过周朝的一些人逐渐迁过去,用这个办法,加以控制。同时,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,取代殷商之后;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,成立卫国,赐以殷鲁国,赐以殷民六族。这样,殷商余民已被分割,逐渐服从于周朝的统治。
周公 (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)
周公,姓姬名旦,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,周武王姬发的弟弟,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,并制作礼乐。因其采邑在周,爵为上公,故称周公。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被尊为逗元圣地和儒学先驱。
周公一生的功绩被《尚书·大传》概括为:逗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六年制礼乐,七年致政成王。地
周公摄政七年,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,完善了宗法制度、分封制、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。周公七年归政成王,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,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,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,把和伦理融合在一起,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。 贾谊评价周公:孔子之前,黄帝之后,于中国有大关系者,周公一人而已。
周公 (周恩来别称)
周恩来有逗周公地之称,缘于文化界和党外人士,有时连毛泽东也这样称呼。以逗公地相称,显尊敬之意,也是周恩来有凝聚力的表现。
周恩来有逗周公地之称,始于抗战时期,当时周总理在国统区工作,他的品格和才能,赢得了许多党外人士和国民党高层人物的尊敬,于是称他为逗周公地。解放后,陈叔通、张澜、沈钧儒、郭沫若、柳亚子、张治中等人仍经常这样称呼周总理,毛主席在1949年12月致柳亚子的信中也说过:逗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地以表示对总理的钦佩和赞赏。
周公 (鲁国国君
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东方为诸侯,周公旦受封于鲁地,但他并未前往,由长子伯禽前往就任。因其采邑在周,故其自己及后代皆称为周公。
周武王时,封同族人于东方为诸侯,周公旦受封于鲁地,但他并未前往,由长子伯禽前往就任。因其采邑在周,故其自己及后代皆称为周公。
虽然司马迁著《史记》时,有为周文公及其后代立《鲁周公世家》。不过没有记载周平公(周文公的次子)的详细世系,反而记载的世系是鲁公伯禽(周文公的长子)的。所以此列表是从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史记·周本纪》和《今本竹书纪年》等书籍所整理出来。
周公 (年中国电影)
周公是年中国电影,出品公司是西柏坡(平山)影视版权投资有限公司、山西果然传媒有限公司、西柏坡(平山)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
灭商建周后的第三年,天下未稳。周公夫妇正在弹琴,突然传来周武王病重的消息,周武王欲传位于周公,周公哭诉不受,并祈祷上天与先祖,愿以其身替武王而死,史官将此记录藏于金藤。武王临终遗嘱,立年仅13岁的姬诵为太子,命排行老四的周公摄政辅佐。
周公总结夏商灭亡的教训,认为根本原因是道德缺失,他反复书写逗德地字,并阐释其含义,提出敬德保民的理念,并吐哺握发,日理万机,精心向太子姬诵传授六艺,无微不至地关照其衣食起居。可排行老三的管叔姬鲜等逗三监地不服周公摄政,散布谣言:逗姬旦将取代天子不利于幼主地,并写在竹简上,到处抛撒,加之周公九弟姬郑在朝中应和,一时人心浮动,逗三监地暗中勾结殷侯武庚叛周。
周公对此镇静自若,先派长子伯禽去逗三监地之地打探消息,结果被扣押。又派八弟姬封送信求和,也被姬鲜侍卫绑架,姬封佯装与周公不和,姬鲜信以为真,透露了自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谋反的机密。
周公一度受到姜子牙、召公姬奭等老臣乃至幼主姬诵的怀疑,处境极为尴尬,新生的西周王朝危在旦夕。
周公决定出走外地,侦察逗三监地和武庚的真实动向。周公离开镐京后不久,电闪雷鸣,风雨交加,房倒屋塌,树木连根拔起,庄稼成片倒伏,从王室到百姓无不惊恐万状,莫名其妙,周成王命史官打开金藤,发现了在武王病重期间周公祈祷祖先、愿替武王而死的记载,周成王阅后幡然醒悟,决定请回周公。周公回朝后,狂风反向大作,倾倒的树木、庄稼又直立而起。
周公向幼主姬诵和姜太公、召公通报祸起萧墙,逗三监地联合殷侯武庚图谋反叛之事,写诗《鸱鸮》警示幼主。不巧幼主得病卧床,周公十分焦急,削掉指甲扔进河里,祈祷河神不要降祸于幼主之身。
周公长子伯禽从东土归来,又报告了逗三监地勾结殷侯和东夷叛周的情报,周公决定东征平叛,然而朝中意见不一,在家与国的大是大非面前,周公苦口婆心说服上下,毅然决定东征平叛,发布著名的《大诰》,动员军民参加东征。
逗三监地的刺客欲刺杀周公,被采诗官尹丹芳等解救,终于化险为夷。
在洛邑近旁的孟津渡口,逗三监地叛军纷纷下船,欲攻周公率领的东征大军。周公不顾辛甲劝阻,只身乘车亲赴渡口劝和。以姬鲜为首的逗三监地,逼周公交出兵权王符和摄政大权,遭周公痛斥,姬鲜凶相毕露,下令擒拿周公,埋伏在近处山岭中的周军冲来,解救了周公,于是双方几经激战,逗三监地叛军大败,姬鲜,姬度被囚禁,姬处被被流放。周公想想仨兄弟的悲惨下场,他把自己关在营帐内,放声大哭。
周公马不停蹄地率军继续征伐殷侯武庚获胜后,周公决定封八弟姬封在殷商之地建卫国,启用纣王之兄微子启在商丘建立宋国,续殷商之祀。
处置逗三监地、封建卫国、宋国的消息传到镐京,不少人非但不为周公东征的节节胜利而高兴,反而对逗三监地的下场愤愤不平,姜太公、召公等老臣也颇有微词。朝会之上,幼主姬诵与百官群情激愤,王叔姬郑说:逗周公擅自封建宋国,认敌为友,居心何在?简直是一手遮天!地就连一向支持周公的文王时的大贤臣散宜生也为难地说:逗翻遍史简,并无此列……地姜太公、召公态度暧昧,姬诵当即决定断绝东征周军粮秣供给。
周军忍饥挨饿,饥肠辘辘,仍坚持作战。周公雪野巡查士兵车下入睡的情景,雨中看着受困山中的周军,灯光下谆谆训导姬封……他潸然泪下。周公东征整整三年,极为艰难卓绝,先后灭掉追随武庚反周的薄姑、奄国和淮夷诸国,西周版图大大扩大,周公亲自为鲁国和曲阜命名。
周公凯旋归京后,又一场危机发生了。幼主姬诵和逗三监地家属对周公耿耿于怀,逗三监地夫人大闹宫廷,周公再次陷入困境。
后来人们终于逐渐理解了周公。周公继承武王遗愿,亲自勘察设计,令殷商遗民和成周八师,在天下之中营建洛邑。
面对天下初步安定的局面,为使道德具体化、形象化,周公坚持制礼作乐,并发动献诗、采诗以观民情。
周公摄政七年,忠心辅佐太子,安邦治国,西周稳定,待太子姬诵长大成人,主动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政权交给侄子姬诵,天下诸侯云集洛邑,举行成王登基大典,周公拱手致政成王,居于臣位。
此后,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,坐镇洛邑处理国事。周公夫人先他而亡,他怀着亡妻的伤痛,以太宰之名份,恪守职守,继续制定国典,制礼作乐,整理典籍,完善周易,奠定了迄今最长的周朝八百多年的基础,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。
数年后,周公积劳成疾而亡,举国痛悼,成王以天子之礼安葬周公并亲自牵棺服丧,悲壮情景感天动地。
答案B
本题考查西周制度。郡国制是汉初,郡县制是秦朝,故首先排除A、D;“建侯卫”, 侯即诸侯国,应是指分封制。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,故B正确。
从《史记》的记载中,我们可以概括周公一生的功绩:
一、帮助武王推翻暴虐的商纣,建立周朝。
二、平定“三监之乱”。
三、“三监之乱”平定后,重新分封诸侯,稳定国家局势。
四、营建新都洛邑,实现武王以国土中心为首都的想法(洛邑在周公过世后才落成)。
五、制礼作乐,改善国家的体制法度。
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的“良相佐国”的典范。
然而以周公的贤能,也同样遭到他人的猜忌,甚至是来自君主的不信任。对于这种猜忌,周公的响应是“忠”—忠于国,忠于君,更忠于自己。
但周公的“忠”并不是“愚忠”,因为他懂的跟太公望、召公等人共谋国事,也懂得在成王怀疑时及时退让,前往楚国。
只要目标正确,行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,又能取得共事者的信任,那就放手去做你应该做的事,不必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。
灭商建周后的第三年,天下未稳。周公夫妇正在弹琴,突然传来周武王病重的消息,周武王欲传位于周公,周公哭诉不受,并祈祷上天与先祖,愿以其身替武王而死,史官将此记录藏于金藤。武王临终遗嘱,立年仅13岁的姬诵为太子,命排行老四的周公摄政辅佐。
周公总结夏商灭亡的教训,认为根本原因是道德缺失,他反复书写“德”字,并阐释其含义,提出敬德保民的理念,并吐哺握发,日理万机,精心向太子姬诵传授六艺,无微不至地关照其衣食起居。可排行老三的管叔姬鲜等“三监”不服周公摄政,散布谣言:“姬旦将取代天子不利于幼主”,并写在竹简上,到处抛撒,加之周公九弟姬郑在朝中应和,一时人心浮动,“三监”暗中勾结殷侯武庚叛周。
周公对此镇静自若,先派长子伯禽去“三监”之地打探消息,结果被扣押。又派八弟姬封送信求和,也被姬鲜侍卫绑架,姬封佯装与周公不和,姬鲜信以为真,透露了自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谋反的机密。
周公一度受到姜子牙、召公姬奭等老臣乃至幼主姬诵的怀疑,处境极为尴尬,新生的西周王朝危在旦夕。
周公决定出走外地,侦察“三监”和武庚的真实动向。周公离开镐京后不久,电闪雷鸣,风雨交加,房倒屋塌,树木连根拔起,庄稼成片倒伏,从王室到百姓无不惊恐万状,莫名其妙,周成王命史官打开金藤,发现了在武王病重期间周公祈祷祖先、愿替武王而死的记载,周成王阅后幡然醒悟,决定请回周公。周公回朝后,狂风反向大作,倾倒的树木、庄稼又直立而起。
周公向幼主姬诵和姜太公、召公通报祸起萧墙,“三监”联合殷侯武庚图谋反叛之事,写诗《鸱鸮》警示幼主。不巧幼主得病卧床,周公十分焦急,削掉指甲扔进河里,祈祷河神不要降祸于幼主之身。
周公长子伯禽从东土归来,又报告了“三监”勾结殷侯和东夷叛周的情报,周公决定东征平叛,然而朝中意见不一,在家与国的大是大非面前,周公苦口婆心说服上下,毅然决定东征平叛,发布著名的《大诰》,动员军民参加东征。
“三监”的刺客欲刺杀周公,被采诗官尹丹芳等解救,终于化险为夷。
在洛邑近旁的孟津渡口,“三监”叛军纷纷下船,欲攻周公率领的东征大军。周公不顾辛甲劝阻,只身乘车亲赴渡口劝和。以姬鲜为首的“三监”,逼周公交出兵权王符和摄政大权,遭周公痛斥,姬鲜凶相毕露,下令擒拿周公,埋伏在近处山岭中的周军冲来,解救了周公,于是双方几经激战,“三监”叛军大败,姬鲜,姬度被囚禁,姬处被被流放。周公想想仨兄弟的悲惨下场,他把自己关在营帐内,放声大哭。
周公马不停蹄地率军继续征伐殷侯武庚获胜后,周公决定封八弟姬封在殷商之地建卫国,启用纣王之兄微子启在商丘建立宋国,续殷商之祀。
处置“三监”、封建卫国、宋国的消息传到镐京,不少人非但不为周公东征的节节胜利而高兴,反而对“三监”的下场愤愤不平,姜太公、召公等老臣也颇有微词。朝会之上,幼主姬诵与百官群情激愤,王叔姬郑说:“周公擅自封建宋国,认敌为友,居心何在?简直是一手遮天!”就连一向支持周公的文王时的大贤臣散宜生也为难地说:“翻遍史简,并无此列……”姜太公、召公态度暧昧,姬诵当即决定断绝东征周军粮秣供给。
周军忍饥挨饿,饥肠辘辘,仍坚持作战。周公雪野巡查士兵车下入睡的情景,雨中看着受困山中的周军,灯光下谆谆训导姬封……他潸然泪下。周公东征整整三年,极为艰难卓绝,先后灭掉追随武庚反周的薄姑、奄国和淮夷诸国,西周版图大大扩大,周公亲自为鲁国和曲阜命名。
周公凯旋归京后,又一场危机发生了。幼主姬诵和“三监”家属对周公耿耿于怀,“三监”夫人大闹宫廷,周公再次陷入困境。
后来人们终于逐渐理解了周公。周公继承武王遗愿,亲自勘察设计,令殷商遗民和成周八师,在天下之中营建洛邑。
面对天下初步安定的局面,为使道德具体化、形象化,周公坚持制礼作乐,并发动献诗、采诗以观民情。
周公摄政七年,忠心辅佐太子,安邦治国,西周稳定,待太子姬诵长大成人,主动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政权交给侄子姬诵,天下诸侯云集洛邑,举行成王登基大典,周公拱手致政成王,居于臣位。
此后,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,坐镇洛邑处理国事。周公夫人先他而亡,他怀着亡妻的伤痛,以太宰之名份,恪守职守,继续制定国典,制礼作乐,整理典籍,完善周易,奠定了迄今最长的周朝八百多年的基础,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。
数年后,周公积劳成疾而亡,举国痛悼,成王以天子之礼安葬周公并亲自牵棺服丧,悲壮情景感天动地。